信息公开

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23-09-15 发布人: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报告

 

一、2023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1.毕业生基本情况分析

管理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587人,其中男生占比44.6%生占比55.4%少数民族比例4%,中共党员比例为14.5%山东省生源比例76.8%

2.就业意向形式分析。调查显示,管理学院45.93%的学生希望在国内升学。在希望在国内升学的同学中,有63.74%的学生选择继续二战,36.26%的学生不选择继续二战。通过对比,升学是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最渴望的就业去向且较为执着。39.32%的学生希望在国内工作,可见在国内升学与工作的同学意愿较高。有意向报考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的学生占比7.8%,其他像自主创业、出国出境、应征义务兵的占比均不到1%。而暂无就业意向的同学占比3.9%,该比例反映出部分同学求职择业的观念亟待提升。应当提醒毕业生尽早就业的重要性与严重性。 

3.就业/创业/升学意向城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在生源地就业创业,升学意向城市则大多为一线二线城市。

4.就业/创业意向行业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中,19.48%的学生选择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02%的学生选择金融业,14.53%的学生选择制造业,11.92%的学生选择其他行业,此四项总占比超过63%。在其他行业中,选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同学较多,选择卫生和社区工作的同学占比为0%。可见管理学院2023届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技术性、流行性的行业,而对社区服务等基层工作的兴趣不高。

5.从事职业意向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中,28.20%的从事职业意向为金融/经济类,23.84%的选择人力/行政/营销类,14.83%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互联网类,此三类职业从事人数占比最高,可见2023届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在其他选项中,教育/培训/科研类和电气/电力/电子/通讯类,文化/传媒类占比超过1%,极少同学愿意从事建筑类、交通运输类、化工/冶金/机械类、地质/勘测/矿山石油类、社会居民生活服务类、轻工业生产制造类六大行业,环境/资源保护类、农、林、牧、渔/水利类占比为0%。由此可见,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对社区服务、乡村建设、资源保护等相关职业积极性不高。

6.就业意向单位性质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39%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业,12.40%的同学选择民营企业,还有10.08%的学生选择党政机关,7.24%的学生选择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其他企业、城镇社区、其他分别占比1.03%4.91%1.81%0.78%4.39%2.33%1.29%3.36%。而部队、农村建制占比为0%。可见,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会选择国企、党政机关等稳定性较强的单位。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就业单位的稳定成为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

7.职位薪酬的期望值(税前)分析。据统计,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0-10000/月之间不等。总体来说,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对薪资期望较高。

8.专业对口意愿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中,53.59%的学生更希望从事的行业与专业对口或相关,10.5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专业对口,35.90%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可见,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对专业就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9.就业指导情况与需要分析。调查显示,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中,有25.2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提供相关行业和地区的招聘信息,21.69%的学生希望能从学校和老师处获得行业知识分析,18.2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提供求职简历辅导,13.07%的学生希望学校和老师提供求职模拟演练指导,12.03%的学生希望学校和老师提供考研指导服务,7.20%的学生希望学校和老师提供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其中,提供相关行业和地区招聘信息,行业知识分析和简历指导、模拟培训等都相对较高,可见在求职就业中,毕业生对求职信息的畅通和自身求职能力的提升是就业指导的重点。

10.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经调查分析,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中,26.17%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学院和辅导员发布的招聘信息,23.96%的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为“山理工就业”微信服务号,22.51%的学生通过“山理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获取就业信息。山理工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和其他类招聘网站也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可见,学校的相关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

11.求职定位分析(求职考虑因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考虑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分别为薪酬与福利、发展空间、工作的稳定,占比分别为19.07%14.17%13.55%。单位所在区和发展前景也是学生求职中考虑较多的因素。除此之外,单位工作环境、用人单位的品牌文化、单位性质与规模、单位培训、专业对口、社会地位因素在求职中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对于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来说,大家更倾向于选择薪酬待遇好,发展空间大,更加稳定的职业和单位。

12.对本专业求职的信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52.16%的学生信心一般,26.20%的学生认为比较好,10.58%的同学认为比较差,6.73%的同学认为很好,2.88%的学生认为很差,1.44%的学生认为暂不了解。可见大部分同学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信心不高,需要学院对学生加强专业就业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和信心树立。

二、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认知问题与原因

从现实情况来看,毕业生中普遍存在“慢就业”现象,这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存在偏差。出现就业认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物质生活水平整体提升是产生就业认知问题的物质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着教育的本质回归,上大学的目的不再是谋求“铁饭碗”,就业也不再是读书求学的唯一目的,求学的根本动力已不再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与此同时,社会和家长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持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更多地倾向于支持和尊重学生的选择。

2.人力资源成本攀升的客观现实刺激就业认知问题产生。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客观上刺激着大学生对更加美好就业的期待和要求,助长就业认知问题的产生。大学毕业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加大了他们在时间、精力、财力上的成本投入。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微小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择业的心理优势美好就业理想与收入差距缩小的现实矛盾越来越大,刺激着就业认知问题的产生和蔓延。

3.当代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理性认知催生就业认知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对就业、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问题有更早的接触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认识到高质量就业不仅是个人更好的谋生方式和手段,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是个人奉献社会的更高追求。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适应度、行业前景对个人追求的支撑度、工作环境与职业理想的满意度、提升空间对事业发展的保障度等都是大学生考虑的重点要素。这些择业因素的转变进一步彰显当代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理性认知,催生就业认知问题不断发展。

4.就业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就业认知问题发展和蔓延。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受传统观念和管理成本的制约,与学生需求的发展相比,在服务理念、服务平台、服务方式和服务路径等方面差距甚远。比如缺少就业观念的恰当引导、难以获取与职业期望匹配的就业信息、无法得到适合的岗位推荐等。

(二)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难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紧密度不够。学生与社会接触面较为狭窄,社会认知和阅历明 显不足,导致学生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不够强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2.部门联动与协调推进不匹配。一是“大就业”工作统筹机制建设不足。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是学校和学院的负责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这项工作的压力传导至辅导员。各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运行机制不畅、工作抓手不实、投入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就业工作推行困难。二是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理念宣传不到位。教师主观上还存在一定的“不作为”,对就业工作积极主动不起来。三是校内外就业资源的联动实践经验不足。校内外就业资源联动机制不健全,导致校内外协同推进、协同合作、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氛围难以实现就业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3.就业指导与精准服务不匹配。现阶段的就业服务大都是粗放型、宽泛型的指导。一是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包括举办招聘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各类就业指导培训班等,忽略了对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和有力提升。二是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有待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理论化较强、实践性较弱、个性化不足,侧重于对就业理论和案例的讲解,学生缺乏深层次理解、互动式的参与、真实性的体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我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不属于专业课的范畴,主要由辅导员授课,没有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仅仅经过一定的培训就直接对学生进行授课,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下降。

4.就业定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一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想和现实、自身所能和市场所需之间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大部分学生存在“就业一步到位”“初入职场,就得到人人欣羡的单位”的就业思想,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有待形成。二是学生对职业实践体验不够。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对市场形势、社会需求、职业认知都处在懵懂状态,缺乏真实社会经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就业定位和职业追求。三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足,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

2023年,应届生又会迎来最难就业年。2000-2022年,从95万到1076万,中国高校毕业生每一年都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培养了约1.25亿大学毕业生,接近日本的人口总数。其中有扎根本土的赤子,还有海外学成归来的英才。供给激增,就业严峻,不少毕业生见招拆招——继续深造。2022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净增80万,同比增速超21%。2023年的考研人数预计会只增不减。

研究生的扩招,等于给劳动力创造了一个两年多的缓冲期。但两年之后,研究生们也要重新面对社会,躲不开就业大潮的席卷。然而,火热的劳动力供给,被需求端的一盘冷水浇醒了。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一向坚挺的互联网大厂,疲态尽显。2022年国考招生招录人数首破3万(31200人),同比增加21%,但报录比更高了。疫情影响下创业的成功率不会太高。需求遇冷,供给却创出新高,供需失衡持续,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依然堪忧。

三、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

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计划达到60%

四、就业工作思路与措施

(一)就业工作思路

管理学院根据毕业生就业形势和需求,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建立“一群三全四包”的工作思路,即组建一个就业工作协同微信群,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就业帮扶,完成校领导、院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四群体的帮包闭环。组建由院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系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就业工作专项小组,建立一个“管院就业工作协同群”,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帮扶,在毕业生中形成“四级”帮包机制,即校领导帮包、院领导帮包就业困难学生,院领导联系各系帮包未就业学生,全体教职工帮包分配学生,形成“院领导-各系室-辅导员-学生”的就业帮扶闭环,共同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建议与指导,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工作举措

1.就业工作机制

管理学院组建了由院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系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就业工作专项小组,建立一个“管院就业工作协同群”。院领导帮包就业困难学生,院领导联系各系帮包未就业学生,全体教职工帮包分配学生,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2.岗位资源拓展

2023年,学院新增就业实践基X个。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为2023届毕业生定点推荐企业30余家。

3.就业指导服务

管理学院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教师,每周周五下午为来访学生提供政策咨询、简历修改、面试指导等帮助。面对家庭经济、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等就业群体,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实行帮包制度,点对点进行就业指导,保证困难群体就业“不掉队”。

4.就业信息管理

学院2023届毕业生实现“山理工就业服务”微信号的100%关注和注册使用。学院建立2023届毕业生就业群,专门用于服务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通过就业统计、三方协议发放、离校实习情况统计,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信息采集与管理。

管理学院学生会设立就业服务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招聘信息并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学院组织线上“云”宣讲,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沟通平台。

五、做好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

现阶段是稳就业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完善精准就业工作机制,从而为保障稳就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1.精准培养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聚焦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的特色,调研企业用人需求, 并将其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习实践投入和学分设置。 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的工作,惠及更多学生,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就业。

2.精准施策促进高质量就业服务。实施就业工作“一生一策”计划。一是要让毕业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不断增强就业工作的底气和信心,将就业危机转化为高质量就业良机。二是要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全员就业,将就业工作各个环节责任细分和压实专业老师、研究生导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就业合力使每一个毕业生都有明确的就业帮扶责任人。三是要优 化协同机制。在校内做好个性化服务,有效合网络招聘信息,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对外积极发动广大校友、校企合作单位,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积极宣传学生的优势,共同做好就业工作的指挥员、信息员、推销员、服务员和协调员。

3.精准指导促进高质量就业层次。精准指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就业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多元的择业观,认识职业生涯的发展性,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指导。一是要发挥就业主体的积极性。要利用就业指导课、“一对一”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鼓励学生减少对就业地域、就业薪酬、就业类型设限,更加积极地应对就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养成多元的择业观。二是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职业生涯的发展性。分专业、有针对性地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三是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细节。要特别关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要完善数据库建设,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做好跟踪服务,让学生感到就业工作的温度。要提高毕业生家庭对就业工作的参与度,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也要向家长们宣传正确的就业观,使之与学校就业工作同频共振。 

4.精准对接促进高质量政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精准对接用人单位。深入拓展就业市场,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对不同的用人单位类型进行分析和对接,制订详细的对接方案,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做好“云宣讲”“云招聘”利用好“互联网+就业”,通过电话会议、网络视频等技术手段,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络,促进“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