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以初心致匠心,秉匠心琢璞玉
张峰,男,博士,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哲学社会科学“111”领军人才,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带头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担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环境与能源科学专业(兼提案专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研究员等职务。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理论与协同创新专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学者重点培养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等8项。
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代际隔阂。在教学上,张峰积极探索新质教学方式,他坦言,教学路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跟上学生思想的变化。如今的学生接触信息更广、思维更活跃,传统的授课方式早已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他摸索出一套“故事教学法”——将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用生动的叙事让枯燥的理论“活”起来。“比如讲生产车间优化,我会结合企业真实案例,从工人作业流程讲到流水线布局调整,让学生觉得‘这东西有用、有意思’。”他始终认为,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师生间的双向奔赴。七年里,他从“学长老师”慢慢变成学生口中的“张哥”,这种身份的转变,正是他打破师生代沟、平等交流的见证。通过“讲故事”,张峰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脑子印象,摆脱学生上课听不懂、不想听的现状,创新教学育人方式,紧跟时代教育理念变化,在发展中传递先进思想,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互动和唤醒。
深潜科研之路,涌起后浪新秀。在旁人眼中,张峰的科研成果颇为亮眼——国家级课题、高水平论文等荣誉加身,但他心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却藏在指导学生的日常里。他的学生分享说,“上学时老师说‘你将来要做得比我强,我才算成功’,现在我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分量。”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尤其是研究生。曾有一名研究生在他办公室接受指导时,因为太过紧张,“用完了一卷卫生纸擦汗”,这个小插曲成了师生间的温暖回忆。张峰谈到,“我有时对学生可能比较‘苛刻’,是因为期待高”,看着学生从懵懂到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开展学术研究,甚至做出比自己更出色的成果,他认为那种欣慰远胜于个人获得荣誉。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张峰以自己多年科研成果实力为地基,点燃学生科研热情。他如同冬日炉火,驱散学生心中疲惫劳累,似那盏盏明灯,照亮学生钻研学习之路。
育人因材施教,求知重“悟”轻“记”。“夫子施教,各因其材”。谈及与学生的相处,张峰强调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种子,得用不同的方式浇灌。面对悟性高的学生,稍加点拨便能举一反三;遇对需要反复讲解的学生,他便耐心地“掰开揉碎”知识点。在学生找不到研究方向时,他会在培养计划与学生兴趣间找到平衡点,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张峰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培养“学与悟”的能力。他常对学生强调:“工业工程的‘精益理念、最优化思想’,不是记住公式就行,而是要转化成生活和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考试分数只是一时的,真正重要的是把课堂上学的 “思想” 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 哪怕忘了具体方法,只要掌握核心逻辑,翻书查阅就能快速捡起来。
他向对于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入职教师分享了最朴素的经验:“脚踏实地,别浮躁。”张峰善于将适度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在教学与科研中站稳脚跟。他用 “盖楼房” 作比教育的意义:“教育就像盖楼房时打下的坚实地基,看似不直接显现成果,却支撑着学生们走出校园后,在各自岗位上稳稳地搭建人生、实现价值 —— 这正是教育最神圣的地方。”七年教育路,他以初心为笔,以匠心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属于一名高校教师的温暖与力量。
撰稿:公悦 高琦